李森祥<台阶>的 写作背景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26 03:14:10
急啊~~
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?

《台阶》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,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。

《台阶》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,这里弥漫着一种山区特有的文化风俗:“大庭广众之下,夫妻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”;“黄泥、石灰加豆浆的和泥方法”;“母亲治父亲闪腰的土方”;“山村中错错落落的高高低低的台阶”;“谁家的台阶高,谁家的地位就高”……这种地域文化风情在文中俯拾皆是,举目皆然。而浸泡在这种文化汁液中的山民——以父亲为典型,生产、生活和心理文化都深受这种地方文化的影响和支配,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,制约着他们的眼界和心胸,甚至支配着他们一生的选择和人生目标的追求。这种地方文化已经活化为他们特有的地方心理文化,他们就是这种地方文化的活标本和忠实实践者。
小说中的父亲就是这样,由于自家的台阶低,总感到低人一等,这种长期的心理文化压抑,使他“地眉顺眼”地过了一辈子,言语木讷,少言寡语,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谦卑的心理文化。也正因为如此,父亲就把一生的追求目标锁定在要盖一座高台阶的新屋上。由于贫穷,这座九级台阶高的新屋,让父亲一年到头,不得适闲,捡砖拾瓦,抱土背石,用十二月的汗雨和泥,用六月的血霜垒屋。为一草一木而拼搏,为一卵一石而奔命,春夏秋冬,脚不连地,数十年如一日。屋盖成了,台阶垒起来了,而父亲却老了,身体也垮了。从一下子能背起三百多斤重石板的壮年,一下子垮掉为连一挑水都不能但的老人。这座九级台阶高的屋就成了父亲的人生坐标,就是父亲生命的终点。
这不是单纯的一座高台阶新屋,而纯粹是一种地方文化心理行为,是地方心理文化的典型活现。父亲就是这种地方心理文化鲜活的表现和悲惨的负载者,这种沉重的地域心理文化让他负重一生。这才是文章最根本的要义,这种典型的地方心理文化的执行者,让我们看到地方心理文化的囚笼作用,它让人自我封闭,让人为之牺牲一生,父亲就是这种文化的牺牲者。

附:
李森祥浙江衢县人。现代作家,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。1975年入伍,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,少校。1987年开始文字创作,代表作有小说《小学老师》、《 抒情年代》《情世诗文》等,《台阶》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。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...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、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,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...